导读 线上股票配资公司
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次以“体裁”设奖,文字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3个奖项合并为评论奖,为作品的全媒体呈现形式提供了更大空间。
本文通过分析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作品,总结出同时赢得业界口碑和广域流量的优秀作品的共性:从小话题切入大主题,快速反应与长期积累结合,创新表达方式。
“以小见大”激发反响
此次获奖的评论作品中,不少都是从一个小话题切入,折射背后的时代大主题。有多篇作品以小见大,切中肯綮,在众声喧哗中一锤定音,以犀利笔力凝聚人心。
比如,湖北日报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决不允许“鸡脚杆子上刮油”》,是一篇会议上“现挂”的评论作品。2021年1月底,湖北省纪委十一届五次全体会议开幕,省委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对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全面部署。
这篇评论就从会议上省委领导指出基层“微腐败”不容小视,痛斥某些人还在“鸡脚杆子上刮油”为切口,以“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要打虎也要拍蝇”立论,陈现象、挖根源、指危害、析措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终落脚于让人民群众从正风肃纪反腐中收获更多幸福感、安全感。
虽然字数只有600多字,但是切入精准,结构完整,语言生动,契合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大主题,鲜明地体现了时代性和战斗力。
获得二等奖的广播评论《如此“满意”失民意,“人民至上”怎么落地?》,聚焦的是多起民生事件中人民群众“被满意”的现象。这其实也是很传统的评论题材,批评的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但是以往做个例的多,做现象的比较少。记者有针对性地收集和采访这一类现象,集结成专题,紧扣“人民至上”理念和百姓呼声,对官僚主义进行深入剖析和批驳。
这篇评论通过不同新闻题材的灵活运用,从小切口中找到了大主题。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不满意却无可奈何,其根源在于部分政府部门没有坚持人民至上,正好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人民至上”的大主题,积极阐释中央精神的同时,也为基层百姓鼓与呼。该单位花了近2年的时间去翔实调查,完成了这一作品,匠心和耐心令人钦佩。
“唯快不破”与“长期积累”要相辅相成
纵览这一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一个很深刻的感触是,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评论产品需要唯快不破,精准出击的背后,必然有长久的积累和准备。
获奖评论中篇幅最短的是经济日报社全媒体平台发布的《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全文只有429字。
同题同观点的评论在其他媒体当时也发了,也收获了很好的流量和社会反响,比较经济日报的文本内容,或许篇幅更短,推送更快,是其受到奖项青睐的原因之一。
笔者了解了一下这篇稿件的采编流程。2021年11月2日,“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的新闻刷屏后,经济日报社迅速作出准确判断,主动与商务部门沟通,了解真实情况,于11月2日12时01分在经济日报社新媒体推出快评,并进行全媒体推送,很快平息了负面舆情和抢购风潮。这里面,“主动和商务部门沟通”尤为醒目。
经济日报社在介绍相关经验的时候也提及,报社建立了一整套新闻生产快速反应机制,包括舆情监测、信息研判、任务分配、产品制作、内容推送、效果反馈等环节,充分发挥报社各平台力量协同开展工作,而这些都有赖于各环节、各工种持之以恒的专业积累。
光明日报社获得一等奖的评论《三观岂能跟着五官走》,一针见血地指出,“颜值即正义”背后是不良倾向下价值理念的跑偏,倡导“少谈一点颜值,多谈一点文化;少做一些伪流量,多传播一些正能量”,是其开设的“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的评论专栏中的一篇。
辽宁日报获三等奖的评论《少些“数”缚》,着眼于基层被频繁“报数”、统计数字所困扰的现状,呼吁多为基层减负,保护激发基层干劲,也是其开设的“整治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系列谈”栏目中的一篇。
由此可见,这种响应党中央和省委号召和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当下党委政府最为关心和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发挥导向和旗帜作用的策划型评论专栏,更容易得到中国新闻奖的青睐。
表达方式要融合创新
评论其实是一个很传统、根脉深厚的新闻体裁,不同于新闻报道,评论一直以来的呈现方式,无论是文字的还是视频的,其实还是以观点和语言为主,很难通过客观呈现的画面和场景去表达观点。
中国新闻奖评选进行改革之后,以新闻作品体裁为主线设置基础奖项,也就是说,电视和广播评论是和文字评论一起参评的,部分作品让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在央视获奖作品《跟随总书记的脚步到塞罕坝看树看人看精神》中,评论员现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展开评论,且拍摄方式多彩纷呈,有多窗口切换,对谈,特色转场,还有航拍,各种花式字幕,让人看到了评论的多样性、多维度、多层次。
北京广播电视台获得二等奖的作品《如此“满意”失民意,“人民至上”怎么落地?!》,运用大量的新闻报道加上主持人的串联,夹叙夹议,一边讲事实一边讲观点,最大程度地展示了广播以声动人的特色。
结语
立足于自身优势,强调媒介融合趋势,找到稿件最有力度的传播点,这些方法都值得关注和学习。
如何在融媒体环境下实现和受众的情感交流、赢得舆论阵地,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而现在日常所做的社会热点时评,在某些题材、某些关键节点,也可以有更具主流影响力、更高级的操作手法,把握时度效、找准新角度,用好新的技术手段,评论作品才能向着口碑与流量双赢的方向不断进步。
本文摘自《新闻前哨》2025年7月(上),原标题《评论如何实现口碑与流量双赢——中国新闻奖改革后评论类获奖作品学习启示》。
值班编辑 | 胡炜
主编推荐线上股票配资公司
信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