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热线:0377-63200120
今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日前,我们有幸采访了几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聆听他们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并以此激励大家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新时代继续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爬满了藤蔓的墙壁,幽深的街道,充满着岁月痕迹的同时,也展示着别样的生机,这就是曹书常老先生所居住的555000a公海会员中心共和街小区。到访时,曹老和妻子龚荣焕正在看电视,家中十分整洁,已是耄耋之年的曹老十分和蔼,几句寒暄过后,便开始了访谈。曹书常,555000a公海会员中心退休老干部,1937年生人,1956年入伍,同年即前往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所在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54军161师,1978年转业到市中心医院直至退休。
离开家乡,奔赴朝鲜战场
“我是1937年生,1956年入伍的,那年我19岁,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虽然战争很危险,但是我的母亲得知有机会入伍,前往抗美援朝战场保家卫国时,全力支持我从军。”提起母亲对自己的支持,曹书常脸上充满了微笑,一旁的龚奶奶也对自己的婆婆赞不绝口,在那样时局动荡的年代,曹书常的家庭就能有如此觉悟,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医者仁心,救助朝鲜百姓
“初入朝鲜之时,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人烟稀少,在中国境内时,铁路两旁都能看到很多的民众,但是当我们坐着火车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时,路旁很难看到有民房,几乎看不到人,道路也被炸得坑坑洼洼。”说起这段回忆时,曹书常中间沉默了片刻,原本和蔼的表情也凝重了几分,战争所带来的惨烈景象,对当时年仅十九岁的曹书常造成的冲击,可见一斑。
“161师卫生营,在当时也叫做战地医院,不仅为我们的战士治疗,也为朝鲜的战士和百姓看病。而且由于战争的缘故,不要说战斗人员,就连老百姓家里也几乎没有男丁,只剩一些老弱妇孺在家中,地里的农活也没有人干,所以我们在要治病救人之余,还要帮助朝鲜的老百姓干农活,确保他们的生活能继续下去,而我们自己吃的粮食都是部队从东北运送来的,不给朝鲜百姓增添负担。”回忆起在161师医院的工作,曹书常说。
抗美援朝战争自1950年开始,至1953年签订《朝鲜停战协议》结束,曹书常前往朝鲜时,已经三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斗,但是战争所带来的影响却始终没有停息。“我们卫生员很少摸枪。从另一个角度看,急救包、夹板、绷带这些东西就是我的‘武器’。”曹书常身为一名医者,在他眼中,无论是中国军人还是朝鲜人民,民族和国籍不再是界限,都是需要救治的伤员,他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抚平战争对这片土地造成的伤痕。
几经辗转,发扬“搬砖精神”
“在朝鲜工作了两年之后,我随部队回到祖国,几乎没有停歇,1959年,就又投入了下一个战场。”回忆完在朝鲜战场的场景,曹老又讲述起他在国内的经历,“我跟随部队前往西藏,并立下了三等功,刚刚到西藏时,高原反应成了我们最大的敌人,很多战友能明显感到身体的不适,我那时候也年轻,并没有感到太多的不舒服,谁需要休息了,我就顶上,咱们的战士顶着高原反应都还继续在前线作战,我们卫生员不能拖队伍后腿。1960年,我再次随部队前往四川救治伤员,当时药品紧缺,运输渠道也不发达,我接受组织安排,独自一人乘坐小船运送药品。1967年又前往云南昆明,我当兵这些年,算是把祖国的大江南北都走了一遍。1969 年回到焦作驻守直至1978年转业。”
初心永存,六十余载不变
“我是1960年加入的中国共产党。”曹书常自豪地介绍,并展示了珍藏的两枚徽章,分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和“50年党龄荣誉纪念章”。
“我今年八十多岁,入党已经六十多年了,从军二十几年,在祖国各地战斗、工作过,现在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们现在没事看看电视,散散步,以前哪敢想自己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版权所有:555000a公海会员中心 - 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
Copyright2004-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