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曹熙 陈思 刘家卉 李惟一)近日,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红潮溯本 遗韵寻根”实践团前往淮安市洪泽区网上配资门户,开展了为期4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紧扣“非遗调研、文化溯源、薪火相传”三大主线,通过实际行动唤醒地方非遗活力,助力洪泽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在洪泽街头,队员们通过问卷、入户访谈等形式调研发现,包括洪泽湖渔鼓、洪泽木雕在内的多项非遗技艺,在当地居民中的认知度不足30%,青少年群体更是知之甚少。这一发现让团队成员意识到,非遗保护不仅要留住技艺,而且要唤醒大众的文化记忆。
在洪泽区非遗博物馆,队员们在馆长的讲解下系统学习各类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队员们还走访了洪泽区蒋坝非遗工作室、洪泽木雕传承人周永发老师等,聆听他们讲述与非遗相伴的故事,体验剪纸、木刻刀工等技艺,用镜头记录下那些即将被淡忘的传统手艺。
为了让非遗走进青少年生活,团队与当地社区暑托班合作,开设“非遗小课堂”。队员们化身“小老师”,用动画短片介绍非遗历史,带着孩子们学唱渔鼓小调,还将非遗元素融入手工折纸、绘画创作中。当孩子们唱着刚学会的渔鼓童谣时,不少家长感慨:“原来我们身边还有这么有意思的宝贝!”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洪泽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而且推动了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学子用实际行动证明,青年力量能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责任编辑:汤雯
【来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网上配资门户,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举报/反馈信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