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热线:0377-63200120
心房颤动 (atrial fibrillation AF) 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及冠心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导致病人残疾或病死率增加。
心脏瓣膜病变在我国发病原因以风湿性为主,由于心脏瓣膜病变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导致了较高的房颤并发率,尤其是二尖瓣病变,接受风湿性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中60-70%术前伴有AF,术前有AF患者中,心脏手术后超过 80%仍为AF心律。既往因技术及经济等各方面原因,合并房颤患者行瓣膜置换等心脏手术,我国心脏外科医师一般仅施行瓣膜置换等手术,而未进行同步消融。仅仅术后使用药物控制心室率,但单纯依靠药物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难以根治房颤,易出现脑卒中、其他部位血栓栓塞和抗凝相关出血等并发症。对于部分患者,房颤将引起有症状的心动过速、心排血量减少和心动过速导致的心肌病.尤其是有心内结构病变和心排血量减少的患者表现更为严重。降低手术疗效及患者生存率。而恢复窦性心律可以恢复房、室的正常收缩功能,减少左房血栓的发生,使中风发生率降低,减轻患者心悸、易疲劳等自觉症状,因而在施行心脏手术的同时手术治疗AF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 AHA/ACC/HRS最新指南推荐:对于其他疾病需要进行心脏外科手术合并房颤的患者,同时进行外科消融手术是合理性的)。
虽然心房颤动在行二尖瓣和其他心外科直视手术中非常常见且早被认识。但直至近期才对这些患者进行常规同期消融治疗房颤。这种外科临床实践中的转变归功于进一步阐明了的房颤病理生理学、对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危害的认识和新消融技术、能量工具的发展等。相对传统的心脏外科直视手术。现在外科医生可以为合并房颤的患者选择更全面的手术--治疗心脏结构病变和房颤。外科治疗房颤始于COX所发明的迷宫手术,临床实验证实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并发症率少,但技术难度大、过程复杂、创伤大、风险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各种能量被引入迷宫术后,外科手术治疗房颤才真正得以普遍开展。射频消融手术是使用电极探头和组织接触增加电阻,将组织的温度加热至70℃~80℃,引起组织细胞和胶原结构不可逆的凝固性线性损伤。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技术难度不大。
我科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技术在本地区率先开展,近年来已完成30余例,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已常规开展,手术患者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后,灌注冷血心脏停跳液使心脏停搏。在进行心脏瓣膜手术前先给予双侧心房射频消融,术后可应用胺碘酮6月,覆盖术后炎症反应带来的不应期缩短所致的节律不稳定阶段,消融线完全疤痕化后可形成阻挡心房内异常电活动传导的屏障,从而消除AF早期复发可能。维持窦性心律可以减少左房血栓的发生,降低中风发生率,明显提高手术疗效及患者生存率。此项技术达到河南省、国内顶尖水平。
我科经历十余年发展,科室由无到有,由小到大,一步步走向国内前列。现已成为豫西南心脏大血管外科领域中流砥柱。现有医护人员40余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9名。其中医学硕士5名。科室年门诊量约2500人次,年收治病人700余例,每年心脏直视手术例数500余例。科室拥有独立层流7张床的ICU和独立的百级层流手术室2间,硬件设施属于国内先进水平。病区、ICU、手术室三位一体的创新性管理模式是科室发展更具动力和特色,科室协调统一,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我们团队发展独具五大特色技术: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房颤射频消融、B型夹层腔内隔绝术、先心病介入封堵、主动脉夹层(A型)的标准孙氏手术、冠脉搭桥。这些特色技术表明我们团队站在了国内心血管外科领域前列,是豫西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给南阳市心血管病患者带来福音。
版权所有:555000a公海会员中心 - 公海贵宾会员检测中心
Copyright2004-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