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邱越 孔天骄 尹薇)当手术刀离开无影灯配资网上炒股配资,当听诊器摘下脖颈,那些在生死线上从容“执剑”的医者,转身便走进了自己的另一片“江湖”——他们用专业拯救生命,也用热爱滋养自己。
在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近距离感受三位医者的“另一面”,看他们如何将爱好淬炼成专业延伸的刃,又如何以热爱反哺医者仁心。
顾晋:手术台与篮球场皆是“主场”八月的北京,暑气未消。周日晚八点,首钢篮球馆内灯火通明,欢呼声、球鞋摩擦声交织。篮球场上,记者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首颐医疗)总院长、胃肠外科中心主任医师顾晋。此刻,他正全神贯注于激烈的攻防之中,身姿矫健,与平日手术室里沉稳持刀的形象判若两人。
“走一个,走一个!”顾晋在三分线外运球,目光如炬。一个灵巧的换手运球,瞬间捕捉到对方防守空隙,他立刻侧身闪入禁区,手腕一抖,篮球精准地传给队友。接球、起跳、投篮,动作一气呵成,篮球应声入网!
8月10日晚,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首颐医疗)总院长、胃肠外科中心主任医师顾晋正在首钢篮球馆打篮球。曹程摄
“大肠癌诊治领军专家”“科普达人”……顾晋身上的专业标签熠熠生辉。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医学大家亦是位不折不扣的“体育达人”。每周日晚上8点到10点的这两个小时,是顾晋雷打不动的“篮球时间”,家人、同事都心照不宣地将这段时光留给他。作为场上最年长的球员,66岁的顾晋毫无保留地挥洒汗水,奔跑、拼抢、助攻,他笑言:“66岁,正是当‘打’之年!”
这份对篮球的热爱,始于顾晋的高中时代。“没有什么特别的契机,就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脱下白大褂、摘掉口罩的顾晋,谈起篮球神采飞扬,言语间充满活力,“每周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出一身透汗,像是给身体和精神都彻底刷新了一次,元气满满地迎接新一周的挑战。”
篮球之于顾晋,远不止是一项业余爱好。作为一名顶尖的外科大夫,他常年奋战在无影灯下。胃肠外科手术,动辄数小时,遇上复杂病例,鏖战通宵亦是家常便饭。正是数十年如一日对篮球运动的坚持,锻造了他过人的体能和持久的耐力,支撑着他应对手术台上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节奏。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篮球还成为顾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医院间交流的独特桥梁。他曾亲自带队,远赴位于贵州六盘水的首钢水钢总医院进行专业交流。其间,多场精彩的篮球友谊赛成为连接两院职工的纽带。球场上默契地配合、激烈的对抗,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赛场外的专业探讨、技术合作,也因这份“球缘”而更加顺畅高效,事半功倍。
作为“体育达人”,篮球并非顾晋唯一的热爱。他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每天早起的习惯,即使在出差或参会期间,也会坚持每周2~3次的晨跑。得益于这份严格自律和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66岁的顾晋各项身体指标均保持正常。在篮球场上与年轻后辈同场竞技,他的体力、反应丝毫不落下风。
五十年专注一事,常人看来或许不易,顾晋却云淡风轻:“如果是真正的热爱,便无需‘坚持’,那是内心自然而然的选择。”谈及未来,无论是无影灯下的精细手术、诊室里的耐心解惑,还是篮球场上的闪转腾挪、晨曦中的挥汗奔跑,顾晋从未给自己设限。“只要还能站得稳、干得动,只要患者还需要我,手术台就是我的主场,篮球场同样也是!”
谭先杰:执笔如执刀,都需“稳准狠”在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中心的手术室里,谭先杰手持手术刀细心切除肿瘤的身影,与他在宣纸上挥毫泼墨的姿态竟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需要全神贯注的定力,同样追求毫厘不差的精准。这位国内顶尖的妇科肿瘤专家,用三十余年的时间,在手术台与砚台之间,书写着医者与书法爱好者的双重人生。
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医师谭先杰在写毛笔字。周洪稼摄
1990年那个寒假,医学院四年级的谭先杰为勤工俭学,买来柳公权字帖和廉价墨汁,在废报纸上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软笔书法练习。两个月的勤学苦练,不仅让他在寒假收获了足够支撑下一学期生活费的“润笔费”,也让他发现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独特韵律。
“执笔如执刀,都需要稳和准。”谭先杰向健康时报记者展示近期创作的《滕王阁序》长卷时如是说。2019年5月20日,受其博士研究生导师郎景和院士的影响,谭先杰立下“每日一练”的誓言。五年来,无论是最近在西藏山南义诊时在藏纸上的即兴创作,还是曾经清晨送儿子上学前的片刻挥毫,这支随身携带的毛笔从未停歇。“认真写字”,郎景和院士的勉励条幅一直挂在谭先杰的办公室墙上。
“悬腕运笔时的肌肉控制,与腹腔镜手术的精细操作异曲同工。”这位完成过数千台高难度手术的妇科肿瘤专家告诉记者,郎景和院士曾说过写字的16字箴言:“正襟危坐,气定神凝。血热手稳,字字珠玑”,“气定神凝”教会他在手术中面对突发情况时的沉着,“血热手稳”则让他领悟到切除复杂肿瘤时的冷静。
这种独特的跨界修炼正在结出硕果。谭先杰通常会在看完门诊或完成手术后写一幅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谭先杰累积的习作越来越多,一些作品还被作为展品展出,并将全部所得捐献给了青海格桑花助学基金。“我在西藏山南进行科普讲座期间,在一个藏文化博物馆里看到很多书法作品,书案上笔墨纸砚俱全。当时,我一时手痒,便用毛笔写了一条关于女性健康科普的条幅,至今还留在那里。”他微笑着说道。
如今,谭先杰又开始了新的探索。记者到访时,他正在摘抄《黄帝内经》,不同于普通书法作品,这些笔力遒劲的行书旁,有些地方还注着现代医学注解。“我想有朝一日,如果有机会,我或许会考取中医资格证书。那时,我或许会用毛笔为肿瘤康复患者开具一份温和的调理处方,并在背面附上几句鼓舞人心的话语,以安抚患者的心灵。”谭先杰说。
虞合铖:用钢琴理解疼痛,用医学消除疼痛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门诊大厅,一架钢琴安静地立在角落。10时,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医师匆匆走来,掀开琴盖,指尖落下的瞬间,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旋律如流水般倾泻而出。嘈杂的门诊大厅渐渐安静,候诊的患者停下脚步,有人闭目聆听,有人举起手机——这一幕,已成为上海十院独特的风景。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管治疗师虞合铖在医院门诊大厅进行钢琴演奏。曹程摄
这位演奏者,是康复医学科主管治疗师虞合铖。他刚刚结束上午的病房巡诊,趁着工作间隙,用音乐为患者带来片刻宁静。今年5月,他因一段演奏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的视频被钢琴家郎朗公开称赞,但对他而言,医学与音乐的双重身份,早已融入了职业生命的底色。
虞合铖的双手,承载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专业记忆。童年时,他每天练琴8小时,曾签约国际巡演,被观众高高抛起欢呼;少年时,他捧回多项重量级钢琴赛事奖项,一度被视为职业演奏家的苗子。但目睹母亲因手伤被迫放弃钢琴生涯,以及许多演奏家饱受职业劳损困扰,他逐渐意识到:“比起舞台上的掌声,我更想守护那些受伤的手。”
2015年,他报考同济大学新开设的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成为国内首批科班出身的康复治疗师。医学训练的强度不亚于钢琴练习:清晨6点练琴,8点投入解剖学、运动医学课程,深夜还在研究病例。“钢琴训练了我手指的灵敏度,而医学让我学会用这双手去诊断、治疗。”虞合铖说。
在上海十院康复治疗中心,虞合铖的诊疗风格独具特色。一位健身导致肩袖损伤的年轻患者前来求诊。“一开始只是轻微疼痛,现在连抬手都困难。”虞合铖的手指轻触患者肩部,迅速定位损伤点:“这里肌腱粘连,肌肉代偿性紧张。”他解释,康复治疗需结合理疗、运动处方和精准手法松解,“就像钢琴演奏,力度和节奏差一点,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他的手太敏锐了!”有患者感叹。这种敏锐源于双重训练:弹琴时对肌肉控制的极致要求,让他能快速感知患者筋膜的细微异常;而医学知识则让这种感知转化为精准治疗。
如今,他刚考取康复与理疗学博士,研究方向之一正是音乐家职业损伤的康复。私下里,他爱用《匈牙利狂想曲》的狂野旋律释放压力,或与好友四手联弹皮亚佐拉的探戈。但在医院,他精心选择曲目:肖邦夜曲的温柔、《平湖秋月》的澄澈,都是为抚平患者焦虑而设的“音药”。
“音乐和医学的本质都是治愈。”虞合铖说,曾有化疗患者听完他的演奏后落泪:“很久没这么放松了”,也有手部损伤的音乐人经他治疗后重返舞台。这些时刻,让他确信当年的选择:“钢琴让我理解疼痛,而医学让我消除疼痛。”
记者离开时,上海十院的琴声再次响起,这一次,是李斯特的《安慰曲》——温柔而坚定,如同虞合铖双轨并行的职业人生。
记者手记:
医者的光芒,从不囿于诊室。顾晋的篮球鞋底还沾着球场的汗水,谭先杰的砚台边墨香未散,虞合铖的琴声仍在门诊大厅回响——这些,一点一点拼凑出医者完整的模样:他们以科学为信仰,用理性治病救人,却用感性温暖人间。我们致敬的不仅是他们的专业,更是那份未被职业磨灭的、对生命的热望。
愿所有医者配资网上炒股配资,在白衣之外,都能保有同样精彩的“主场”。
信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